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欢迎您! 加入收藏 | 邮箱登录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新闻 > 研究成果 > 正文
站内搜索
 

新型含卤污染物的环境暴露组与健康效应的毒理学机制项目研究成果

来源:重点实验室  日期:2021年02月25日  人气指数:64602

我国环境污染物的人群暴露特征复杂,相当一部分污染物的暴露途径和暴露剂量缺乏能够表征我国居民整体情况的数据。其中是以二噁英及其类似物为代表的新型含卤环境污染物往往具有环境持久性和体内蓄积性,其暴露所产生的健康危害仍然不明确。特别是敏感人群的暴露特征和所产生的健康危害及其毒性机制缺乏系统性研究。本项目针对这种情况结合相关领域的国内外进展针对新型含卤污染物的内外暴露、健康效应以及相关毒理学机制开展研究。

通过本项目5年的研究,获得了我国居民新型含卤污染物膳食暴露评估研究,获得了二恶英类物质、溴代阻燃剂、全氟烷基化合物(PFSAs)异构体、氯化石蜡,高氯酸盐等污染物的膳食摄入量并籍此完成了相关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报告;获得了全国人群及特定人群的内暴露水平,特别是针对PFSAs异构体和前体物质、氯化石蜡母婴传递规律和体内代谢转化研究发现了不同异构体的母婴转移规律、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了PFSAs前体物质体内转化的人群证据,为更准确的暴露评估和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项目构建了全氟辛烷羧酸和全氟辛烷磺酸的PBTK模型,通过北京人群的膳食摄入和人体内暴露水平进行了验证,同时对肝、肾等重要靶器官的分布水平成功进行了预测。本项目基于人群流行病学研究了多种含卤污染物对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甲状腺癌发病的影响。重点开展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暴露组对人群妊娠糖尿病的影响研究,为制定合理、有效的相关环境健康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基于中国人群的二恶英类物质相对毒性效能,为毒性当量因子的修订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本项目中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是探索典型的含卤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机制,为此项目组以甲状腺毒性为主要切入点,研究BDE-209DBDPE暴露的毒性效应机制。研究发现BDE-209DBDPE作用机制可能是影响HPT轴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本项目中首次证明了PFOS的内分泌干扰作用特征是抗性激素作用并发现垂体是其靶器官之一,同时进行对垂体的内分泌干扰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发现通过线粒体损伤导致垂体细胞氧化损伤。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在揭示我国典型环境污染的人群暴露机制和健康效应及其毒理学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为我国相关疾病高发的环境污染寻因和健康保障政策制定奠定了科学基础。

 

  • Copyright©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24162号
  •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7号院2号楼 电话:52165518 传真:52165519